越南出手!嚴查原產地證和轉口貿易,加快制定“Made in Vietnam”標準
越南工貿部近期于河內召開緊急研討會,表態將加快擬定面向國內市場的“越南制造”認證規范。
該舉措的目的是填補當前法規的空白地帶,對國內商品的原產地標識加以規范,整治外國商品冒充本土產品的不良現象。
越南工貿部外貿局局長阮英山(Nguy?n Anh S?n)指出,目前越南法律僅對進出口商品的原產地規則作出了規定,但在國內市場流通商品所使用的“越南制造”標簽方面,卻缺乏統一標準,這一法律上的疏漏已引發不少市場亂象。
據悉,越南工貿部此次行動的起因是國內市場上“偽本土制造”問題愈發嚴重。不少外國企業僅在越南進行簡單的組裝或貼牌操作,就將商品標注為“越南制造”,借助消費者的愛國情感謀取不正當利益。這一現象不僅侵害了消費者的正當權益,還對真正在越南設廠投資的企業構成了不正當競爭。2023年,越南紡織協會(VITAS)就曾舉報多起中國服裝經越南轉口至歐美的案例,這也凸顯出對原產地進行監管的重要意義。
研討會上,來自越南各部委、行業協會及企業的代表達成共識,認為新的標準必須兼顧清晰性與可操作性。既要能精準界定“越南制造”的實質含義,又要避免給企業增添不必要的合規成本。外貿局官員透露,新規定或許會參考出口商品的原產地標準,要求產品在越南實現的增值比例達到特定數值,不過具體標準仍在討論之中。
這一政策動態對中國企業影響重大。一方面,在越南設廠的中資企業需重新評估生產流程,以確保符合即將出臺的本地化比例要求;另一方面,經越南轉口至第三國的商品可能會面臨更嚴格的原產地核查。但從積極角度看,符合新規定的中國原材料供應商可能會獲得更多訂單,因為越南廠商需要采購更多符合標準的原材料來滿足國產認證要求。
值得關注的是,2024年上半年越南國內消費品市場規模已達600億美元,其中約30%的商品標注“越南制造”。業內預計,新規定可能會率先在電子產品、紡織品、食品飲料等重點領域實施,過渡期可能在6至12個月之間。在此期間,企業需要做好充分準備,以適應新的監管環境。
對于中國企業來說,這一政策既是挑戰也是機遇。專家建議在越南的中資企業應提前審查產品原材料采購及加工環節,預留合規調整空間。同時要特別警惕“洗產地”風險,避免因違規被列入貿易黑名單。從長遠來看,越南強化“越南制造”認證標準的舉措,反映了東南亞國家加強產業鏈自主性的普遍趨勢,中國企業需要積極應對這一變化,才能在越南市場實現可持續發展。
嚴查轉口貿易與原產地證
越南工商部7月3日發布文件,要求越南當局加強對出口至美國貨物的檢查,近期檢查重點包括“偽造越南原產地出口到其他國家的商品”以及“受歐盟和美國貿易保護措施影響的中國產品”。
7月2日,特朗普宣布與越南達成分級關稅協議,從越南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將被征收20%的關稅,而任何被視為經越南轉運的商品將被征收40%的關稅。這將對采用中國及其他國家零部件的越南出口產品造成沖擊。
盡管特朗普公布了該協議的大致框架,但白宮尚未公布協議細節,可能仍在制定中。因此,目前尚不清楚美國如何定義非法轉運,以及多大比例的原材料或附加值才算正常轉口貿易。
越南原產地規則要求,產品必須滿足30%以上的本地附加值或符合特定加工標準,才能標注“越南制造”。
2025年,越南計劃通過梯度稅率管理,嚴格區分不同本地化比例產品的關稅優惠,抑制低附加值“進口組裝”模式。
來源:浙江貿促